建设银行南昌高新支行营业大厅的落地窗外,落日的余晖正穿透玻璃幕墙在瓷砖上流淌,而二楼高玉琳的办公室却像被按下了快进键,电话不断响起,文件也一份份铺满办公桌。“高行,这个材料需要您签字。”工作人员抱着一摞文件推门而入时,正撞见高玉琳起身接起电话。高玉琳抬头,盘发的抓夹闪过微光,将垂落的碎发尽数收拢在脑后,清澈的眼神和温柔的笑意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。
不甘清闲 奋进中勇攀管理高峰
在多数人渴望工作清闲之时,建设银行南昌高新开发区支行的行长高玉琳却以“天生劳碌命”自嘲。“我从读书的时候就闲不住,总想找点事情做。”高玉琳笑着说道。
2009年,高玉琳初入建设银行南昌四经路储蓄所时被安排在柜台岗位,然而因网点周边修路,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寥寥无几,日常工作显得格外清闲。但高玉琳并未因此而安于现状。“我的营销能力很强,我不甘心就这样无所事事,于是就申请调往业务更为繁忙的网点。”不久后,她如愿来到建设银行南昌南京东路支行,从此开启了忙碌且充实的工作模式。在这里,高玉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常常要等到下午2点之后才能抽出时间吃上午饭。但对她而言,这份忙碌并非负担。“只有在忙碌中才能接触到更多资源,学到更多知识,也才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。”于是,她全身心投入工作,凭借着专业的能力和热情的服务,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,也在忙碌中不断积累经验、提升自我。
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,高玉琳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她从一个柜员到客户经理,再到负责人,如今已肩负起综合性支行管理重任,负责整个建设银行高新片区8个网点的管理工作,带领着140名员工共同奋进。
差异化破局 匠心服务交出高分答卷
“业务发展不能仅靠利率价格战的野蛮生长。同业竞争愈加趋于同质,我们更要以我们的金融服务意识打出差异化。”这是高玉琳经常提起的话。在贷款利差下行的大环境下,她深知把握客户发展趋势、提高客户综合贡献、提升同业竞争力才是实现支行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。因此,高玉琳便带领团队常态化走访跟踪高新支行重点客户的情况,针对同业份额落后、综合贡献度较差的客户制定了“一户一策”的攻坚计划,并挖掘对公存款潜力,成功与多家企业达成资金归集和存款合作协议。针对个人客户,通过组建专门的外拓小组,深入周边商圈、社区,开展“一对一”的金融服务。
“每周一在办公室要开会布置工作,之后周二至周五我都会去走访客户获取更多信息。”经过多年的接触,一些企业和单位就像是高玉琳的“快乐老家”,无论是去到哪她都轻车熟路。“企业很多时候会包装自己,因此我需要结识更多单位和人来客观分析,获取更多一线的消息。”
今年合作中,高玉琳有一位总部及管理、财务团队设于上海,生产基地却在江西的客户。尽管跨地域沟通成本高,但她多次赴沪沟通,精准把握其需求。“有一天我们得到了会降息的消息,我们就赶在降息前为客户完成新一年协定存款办理,助其锁定较高利率。这种展现专业金融素养与主动服务意识的操作,不仅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重视,还获得了专业能力的认可,使其优先选择与我们深入洽谈,最终推动客户存款规模显著增长。”
今年,高玉琳还将银行的存量的客户进行盘点,在此期间她得知某高校在做学校宿舍和研究生楼的建设。于是她便赶紧联系到学校财务处了解情况,不仅拿下了施工单位的农民工工资代发的业务,还拿到了监管账户,实现了良好的公私联动。
绩效引领 多元统筹重塑团队活力
在团队管理方面,高玉琳有一套自己的方法。2015年,她临危受命,履新建设银行南昌秀泊经典支行行长一职。彼时,该支行深陷区位困局——坐落于居民聚居区域,周边企业资源稀缺,业务拓展空间逼仄,业绩长期在全行末位徘徊,甚至一度面临网点撤并的严峻考验。
高玉琳敏锐洞察到,长期处于业务荒芜环境中的员工,正悄然滋生着懈怠与迷茫。“员工若在清闲安逸的网点久滞,必然会有惰性。”于是,她以绩效改革为支点,带领员工学习业务流程,从金融产品精研到客户需求洞察,从营销话术雕琢到风险防控实务,倾囊相授毕生所学,为团队注入专业底气。同时,她还带领员工走出网点舒适区,深入社区街巷,开展地毯式走访与精准化营销。在她的感召与引领下,团队成员从“被动等客”到“主动拓客”,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协同攻坚”,逐步凝聚成一支目标一致、行动有力的铁军。在高玉琳的领导下,秀泊经典支行业绩排名从谷底逆势攀升至全行前列,成为建行系统内逆境突围的典范。
如今身为建设银行高新开发区支行的行长,高玉琳也是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。她通过科学统筹老中青三代员工以及合理调控男女员工比例,对不同银行网点的人员配置进行优化调整。这一举措能够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员工的优势,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能力互补,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员工在客户服务、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独特特质,使各银行网点的人员结构更加均衡合理,进而提升网点的综合服务效能与运营效率。
今年二季度,她还发起了招募令,让有志气的年轻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。“我们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偏多,于是我们成立了科技攻坚团队,目前有14名青年员工主动报名参与。我们把这些年轻人分成三个小组,让有经验的客户经理带他们走出柜台挑战。我一直觉得有没有经验不重要,重要的就是要有上进和学习的动力。”高玉琳感慨,年轻人的成长,仅仅靠营销人员“投喂”是不长久的。“尽管会碰到很多失败,甚至被拒之门外,但收获一个成功时,这些年轻人都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。”(蒋亚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