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
春是大地温暖,鸟语花香
春是万物生长,耕耘播种
一年中,春天是最有生机、最有活力的季节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有云:
“七月亨葵及菽,八月剥枣
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“
可见古人对春酒寄予了美好的寓意
春酒,顾名思义,便是春天酿造的酒
由于春酿一年只有一季,稀少难得
故有“春酿酒,柔如玉,贵如金”的美誉
历史上关于春酿的记载还有很多
它不仅作为古代文人传情达意的载体
更是实实在在的成为一门
千年古法的技艺被传承下来延续至今
说到“春酿酒”中的佳酿
就不得不提到四特酒了
春酿意义非凡,不仅代表好酒佳酿,也赋予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美好的仪式感,彰显了匠人们敬畏自然、酒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哲学。而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四特酒,自然也更重视春酿,这是对先辈的敬重,亦是对酿酒的崇敬。
夏不酿酒,冬不制曲,好酒的诞生自有它的节点。春季酿造的酒,口感纯净,风味独佳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春季温度适宜。
夏天温度过高,微生物繁殖过快,这个时候酿酒容易变酸。秋冬季节温度相对过低,不能完全发酵,则必须进行加温处理。温暖的春季则恰好有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。微生物在温润舒适的温度环境下开始活跃,也使酿酒发酵更加彻底。
所以,选择春季酿酒,就是为了能将这些环境优势发挥到极致,酿出来的酒口感自然醇香,美酒中的上品也就非春酿酒莫属了。
春酿,重在“春”的季节性,更重在“酿”的技艺性。明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听闻樟树白酒的美名特意前来虚心学习,这位科学家就是写下了《天工开物》这部科学巨作的宋应星。在这部巨作中,宋应星将当时宜春地区的酿酒工艺资料整理写入其中,被当时中国酿酒业者奉为经典。而这便是四特酒最初的古法技艺。
历经数千年的发展,四特酒一直不忘传承樟树古老的酿酒工艺,为保护四特酒的高品质,在挖掘、整理、保护和传承四特酒传统酿造技艺上可谓费尽了心思。让新员工向经验丰富的酿酒老师傅学习酿酒技艺,采用师徒相授、口述笔录等方式确保传统技艺的代代传承等。
四特酒追本溯源,与天工古法一脉相传,同时又与时俱进,在原传统古法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,从原料选择,到每个环节的操作,环环相循,不忘工艺之本。
四特酒春酿的美妙不仅仅在于季节造成的稀缺性以及工艺的独特性,更在于优越的地域性。
好酒乃天成,要酿造好酒,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,那是绝无可能的。适宜的气候条件,是酒质量的关键所在。
四特酒所处的樟树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,具有气候温润、四季分明、霜期较短、日照充足的特点,年均气温18℃。独特的季风气候加上适宜的空气湿度,成为了微生物缓慢发挥作用的温床。微生物中的香味物质缓慢积累,为四特酒的醇香赋予了自然的气息。
在这一春意盎然的时节,凭借着樟树适宜的气候,微生物开始活跃,各类酿酒原料蓬勃生长,为酒内各类物质的比例协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。这必然也让春酿的感官相较其他季节更加绵甜、圆润。
对四特酒来说,春酿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品质和口感,也代表着酿造的初心以及对酒与自然融合相生的最质朴的坚守。
正是因为春季温度的适宜,让这一时期的酿酒原料品质也更加上乘。上等的粮食、纯净的水源因为春季,得以使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。
酿酒水质至关重要。春天的山河湖泊在经过了寒冬后,水温偏低,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杂质会减少,水质也因此变得纯净。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,《齐民要术》就强调:“初冻后,尽年暮,水脉即定,收水则用。”
与此同时,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是自然界的规律,粮食只有完整地经历这一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了生命周期。所以没有经历冬藏的粮食,酿出来的酒也自然少了些滋味。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”正是将“养藏”后的粮食重新释放“能量”,才更加芬芳。
回到四特酒所在的江西樟树,这里蕴藏着诸多河流,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。樟树市东有鄱阳湖、西临洞庭湖水域,可谓占尽了良好的水域优势。同时,由于这里降水量丰富,也使得这里的物产丰富,尤其适宜水稻的生长。河流旁易形成冲积平原,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文明高度发达。四特酒的酿造原料大米以及水源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关键要素。
四特酒遵循传统工艺,保留着“春酿”的传统,取春天之时纯净的阁皂山中“九龙泉”地下水,加上经过冬藏后的赣鄱优质稻米,天人合一酿出中国特香美酒,其珍贵之处不言而喻。
长久以来,不少美酒大多以“春”命名,寄予的是生的希望,美的享受。春天已然到来,万物复苏,“春酿”也已经陆续开始。一坛春酿,经封坛匠人之手进行封存,经此贮藏的四特酒也得以更加值得人们一次次去期待、去品味、去珍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