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消费网讯(魏荣)目前,我省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,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。群众渴望恢复正常生活秩序,外出购物、理发、健身等消费需求越来越迫切。但随着复工复产、返城人员流动高峰的到来,我省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我省“外防输入、内防扩散”任务依然严峻,不可放松警惕、掉以轻心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1外出消费要选择安全、正规的场所和渠道疫情未完全结束前,大家除上班外仍要坚持不外出,不串门、不聚餐、不聚集。实在必须外出的,务必做足防护措施,戴口罩,勤洗手,勤消毒。购买生活必需品,一定要去经过严格消毒的超市和场所,配合测量体温和信息登记,注意避开人群错峰消费。此外,要通过正规的销售途径购买商品,要查看包装标识是否齐全,是否超过保质期,不要购买“三无”及质量不合格的商品;网上购物或订餐,要留意发货时间与快递物流信息,尽量选择无接触收货,留存好购买票据等凭证,便于发生消费争议时有效维权。选购口罩等防疫用品时,要注意查看产品执行标准,医疗器械注册信息,如果一时购买不到,也不要恐慌,要坚定信心,听从当地政府和防控部门的安排,以居家防护为主,不要通过陌生的“微商”等渠道购买防控用品。
2坚决做到拒食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,国家已明令禁止各农(集)贸市场、超市、餐饮单位、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进行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。坚决做到不采购、不馈赠、不接收、不加工、不食用野生动物,如发现违法违规交易野生动物应立刻举报。
3合理消费,不必过度恐慌而抢购囤货当前,物资供应基本正常,消费者不必冲动消费,盲目大量囤积口罩、消毒杀菌用品、食物等防疫、生活用品,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,甚至会引起疫情防控前线物资匮乏。疫情期间,不要轻信某类保健食品、药物可以预防、治疗疫情,应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。
选择预付式消费需谨慎
预付式消费一直是消费维权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,部分经营者往往通过设置优惠的消费折扣额度,吸引消费者一次性存入较大金额,且预存的金额越多优惠越大。经营者这一系列的举措,往往会让部分消费者在优惠面前不考虑自身实际需要,产生消费冲动,而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,也可能存在出现经营者易主或倒闭等情况的风险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1充分了解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及信誉度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之前,应货比三家,做到多看、多听、多比,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话术和经营者的优惠幅度,尽可能多通过参考网络评价、亲友意见等形式,全方位了解经营者的基本情况、服务质量、企业信誉等内容。此外,消费者应要求经营者提供营业执照等材料,提前了解经营者是否在有关部门备案、是否证照齐全等情况,并在确认无误后进行拍照留底,作为相关证据保存。
2理性选择消费项目消费者要适度消费,理性办卡。在办理预付卡时,应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,合理选择消费项目及充值金额,平均消费次数过低的项目,不建议办理预付卡。消费者在签订协议时还应尽量缩短消费周期,以此降低风险系数。
3细化预付式协议约定内容消费者办理预付式消费时,应和经营者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约定预付卡的折扣力度、使用范围、消费期限、转让要求、退款条件及违约责任等内容,付款后也要保留好预付款相关支付凭据等证据。一旦发现经营者出现经营异常情况,请立即拨打市场监管热线12315进行投诉举报,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家装消费如何避免踩“雷”
新房装修,本是一件令人充满期待的事。但很多消费者,尤其是第一次装修的消费者在准备装修前,常常会在眼花缭乱的装修宣传广告前看花眼。部分家装公司更是会在装修宣传广告中暗藏收费陷阱,采用所谓的“超低价装饰、一口价装修、拎包入住”等模糊性语言吸引消费者眼球,博取消费者信任,但在施工阶段却不断增加项目和费用,否则就威胁消费者停工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一是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前,要仔细审核其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和资质是否齐全。消费者要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手段,做到货比三家,避免冲动消费,同时注意保留商家促销宣传广告等证据,并将商家承诺的优惠条件写入正式合同再签约付款。商家部分看似方便又实惠的装修“套餐”,实则很可能隐藏消费陷阱,消费者更需提高警惕。
二是消费者和装修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需明确装修内容明细,合同中要注明施工工期、验收程序、双方各自提供材料的明细表和日期等,针对双方违约金的赔付比例也需明确。对装修使用材料的品牌、型号、标准均要在合同中明确注明,不能简单采用“国内某品牌”“国际知名品牌”等笼统说法。装修合同中对容易产生歧义的条款,要进行备注并详细说明。
三是部分消费者与装修公司签了合同后,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,坐等收房。但实际家庭装修过程中,装修现场也是问题频发的环节。消费者要积极参与到装修过程中,盯牢施工现场,定期检查家装工程施工,了解装修公司使用的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,熟悉家装进度,如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拍照取证,固定线索,并及时和家装监理、施工人员联系协商解决。如协商不成,可以拨打12315热线投诉。
干洗衣物要多留心
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很多人都会把家中御寒的冬衣的拿到干洗店清洗。但部分干洗店存在设备不洁、水洗当干洗或使用有害洗涤剂等行为,导致干洗市场鱼龙混杂,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1要了解衣服清洁的正确方式
干洗是利用化学有机溶剂来去除衣服上的污渍,再加上一些干洗工艺来完成对衣物的清洁。但是干洗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衣物。如干洗羽绒服会导致羽绒脱脂,破坏羽绒弹性,降低其保暖性,而人造革或化纤等材质的服装干洗后则会干裂变硬。所以消费者在干洗衣物前,一定要先查看衣物上的吊牌,了解衣物的成分说明和厂家提供的干洗建议,不适宜干洗的衣服不能干洗。
2要选择合适的干洗店进行消费
部分不良商家为节约成本,会只对衣物进行局部清洗,且洗衣时分类不严,极不卫生,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。此外,还有的干洗店以水洗后烫干代替干洗。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到场地规模大、信誉较好、设施完备、证照齐全、洗衣质量可靠的干洗店消费,不能因贪图便宜而到价格很低的干洗店洗衣服。对于一些价格昂贵的高档衣物,消费者最好选择保价洗涤,并书面约定具体条款,明确发生损坏如何赔偿如何处理。
3取衣时需当场查验
消费者和干洗店在衣物交接前,一定要当面检查衣物有无破损、变形、褪色、污渍、掉扣等现象,如发现存在问题,应当面提出。有些消费者取了衣服后不检查,要直到穿时才发现问题,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。
警惕婚纱摄影消费陷阱
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,许多即将跨入婚姻殿堂的新人,都特别重视拍摄婚纱照这个环节,甚至愿意花大价钱来拍摄展现人生美好时光的婚纱照。但在婚纱拍摄消费过程中,有些不良的婚纱摄影经营者通过巧立名目、消费诱导等方式设置消费陷阱,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1合同套餐外的衣服要加钱
新人们在选择婚纱照套餐时,往往会忽略合同中的内容细节。如只约定了衣服的数量,而遗漏选择衣服的款式,从而落入不良经营者的消费陷阱,多花冤枉钱。新人们在选择婚纱套餐时,一定要与经营者谈清楚套餐包含的内容,如婚纱款式、配饰和可挑选的范围等,且相关内容应写在签订的书面合同之中。否则,就有可能在拍摄时,被经营者额外收取费用。
2化妆师推荐收费化妆品
新人在拍摄前化妆的时候,一些化妆师往往会推荐化妆品,并将功效说得神乎其神,劝说新人购买。许多新人由于怕不买推荐产品,化妆师就不会用心为其服务,从而被动地购买了那些昂贵的化妆品。如遇到这样的情况,建议委婉拒绝。或提前与化妆师沟通,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提前购买。
3底片拿回要收费
经营者在拍摄婚纱照时,往往会给新人们拍摄上百张照片,但新人们只能按照约定挑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比较满意照片。如果想拿回剩余的照片底片,则需要额外付费。建议新人们在跟经营者签订拍摄婚纱照协议时,需约定服务结束后,经营者应当将照片、底片、数据资料一并交付消费者,不得另行收取费用。且未经消费者允许,不得保留和向他人提供消费者的照片、底片、数据资料。
紧绷食品消费安全弦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,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,消费者可选择的食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,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不容忽视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一是选择在正规的农贸市场、超市、商场或商店购买食材或食品。一些流动摊贩销售的食品,可能存在食材卫生问题、食品盛放器皿不洁、周围加工环境脏乱差、食品加工人员没有配戴口罩及手套等问题,带来严重安全隐患。
二是在网络订餐时,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。消费者应选择证照齐全、信誉好的网络餐饮服务单位订餐,切勿向无证无照、证照信息不全或证照信息与实际经营范围、经营地址不符的非法供餐者订餐。建议不要在微信及朋友圈等“私房菜”经营店订购餐品,以免出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无法维权。
三是在选择聚餐场所时,消费者要注意查看餐厅是否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,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卫生,选择证照齐全、管理规范、食品安全有保障的餐饮企业。
四是选购保健食品应查看产品包装、标签、说明书上是否标注有保健食品标志、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或备案号、保健功能、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等产品信息。使用保健食品时则应按说明书的要求食用,切勿盲目超剂量食用保健食品。
五是注意保留相关消费凭证。无论是在线下实体店购买食材或用餐,还是通过线上订餐,均要注意留存好消费小票、发票等相关凭证(如订单截图、聊天截图、付款截图等),以备维权之需。
旅游消费的注意事项
近年来,旅游成为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,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。但随着旅游消费的普及化,各种各样的消费问题也出现了。在此,省消保委提醒:
1签订合同需仔细
消费者在选择出游时,要选择正规旅行社,拒绝个人或无资质单位提供的旅游服务。消费者和旅行社之间必须签署旅游合同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选准出游线路,明确旅游行程、交通、食宿、违约责任等容易发生纠纷的事项,支付款项后注意索要发票,并妥善保存旅游合同、行程单、门票、发票等重要凭证。
2警惕低价旅游陷阱
当下,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通过网络平台预订旅游消费项目,而部分线上旅游平台也会推出如“秒杀”“特价”等引人眼球的活动。面对低价诱惑,消费者更需要擦亮双眼,警惕低价旅游陷阱。在面对特价旅游项目时,应问清该项目的限制使用条件,看清合同中包含的内容和需自理项目,不能将价格作为唯一选择标准,切不可单因贪图便宜参加低价旅游团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避免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。
3出国(境)旅游前做好准备
出国(境)旅游的消费者还应了解目的地的风俗规矩和消费习惯,以及最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政治因素,关注当地和我国使领馆发布的消费安全预警,牢记救助联系方式,以便在发生意外或消费纠纷时寻求有效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