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
在赣袁两河漫长的人文活动中,经过或短暂停留于百丈峰的名人文士,有如流星般,划过夏夜星空。他们或浅酌低唱,或行吟走笔,给百丈峰增高添色,也带给百丈峰下黎民百姓无限荣耀。在百丈峰的美山美水中,永久铭记着黄庭坚的参禅百丈、朱熹的登高望远、范德机的山中夜坐、毛泽东主席在罗坊的运筹帷幄——
黄 庭 坚
《渔家傲/百丈峰头开古镜》
《新喻道中寄元明》
黄庭坚(1045-1105),字鲁直,自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)进士。历校书郎、《神宗实录》检讨官、起居舍人。贬涪洲别驾,羁管宜州卒。《宋史》有传。黄庭坚是北宋的大文学家,江西诗派代表人物,其诗与苏轼并称“苏黄”。与张耒、秦观、晁补之并称“苏门四学士”。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,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,追求新奇。工书法,与苏轼、米芾、蔡襄并称“宋四家”。著有《豫章先生文集》三十卷、《山谷琴趣外编》三卷。黄庭坚曾醉心于求仙学道、参禅悟佛,他曾就佛经中的故事,写了不少参禅悟佛的诗词。其中写古灵神赞禅师故事的《渔家傲/百丈峰头开古镜》最为有名:
百丈峰头开古镜,马驹踏下重苏醒。接得古灵心眼净。光炯炯,历来藏在袈裟影。
好个佛堂佛不圣,祖师沈醉犹看镜。却与斩新提祖令。方猛省,无声三味天皇饼。
黄庭坚与百丈峰很有缘分。他在宋哲宗登基年(1095年)被贬斥至黔南,路经百丈峰山脚,在新余盘桓了一些时日,写了一首极其有名的诗作《新喻道中寄元明》。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常推崇这首诗,在钱先生编著的《宋诗选注》中评语是:“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,后来曾几等就每每学黄庭坚这一体。”
新喻道中寄元明
中年畏病不举酒,孤负东来数百觞。
唤客煎茶山店远,看人获稻午风凉。
但知家里俱无恙,不用书来细作行。
一百八盘携手上,至今犹梦绕羊肠。
黄大临,字元明,是黄庭坚的哥哥。黄庭坚贬斥到黔州去的时候,大临一直送到地头,路上经过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(《内集》注卷十二《竹枝词》)。
此诗首联破题,平平叙来,情真意切。自己因病戒酒,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深情。中间两联尤为“朴质轻快”,且诗味淳厚之至。“山店远”,似有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的清新意境;“午风凉”,绝无“关塞萧条行路难”的重重心事。而颈联则是家常话,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,也就用不着“来书细作行”了。侃侃道来,充满亲情;不须雕琢,自见意切。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,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,至此诗依然“梦寻来路绕羊肠”。
送别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内容丰富,可谓“说尽故人离别情”。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,亲友们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,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,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,感人肺腑,余味深长,令人击节叹赏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;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;“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归”,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;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,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;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……,而黄庭坚“一百八盘携手上,至今犹梦绕羊肠”,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。作者侃侃道来,充满亲情,不须雕琢,自见意切。
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四月重来新喻拜访吴仁。他与吴仁“晚登秀江亭,澄波古木,使人得意于尘埃之外”,因而诗兴来了,便挥毫作诗“纪其幽闲之胜”。诗曰:
因循不到此山头,匹马黄尘三十秋,
旧社只今人共老,清波常与月分流。
羡君潇洒成佳趣,感此凄凉念昔游。
沽酒买鱼终不负,斯时相与访扁舟。
朱 熹
《百丈山记》《咏葛仙峰》《万安野馆》
朱熹(1130-1200),江西婺源人,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。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从萍乡、宜春一路揽胜进入新喻西境,即兴吟出七律《新喻西境》,赞美新喻“稚杉绕麓”,“野水涵空”云锦般的华美山水,来到县城虎瞰山,远眺东面的百丈峰,西面的钟山,北面的蒙山,南面的鼎山,叹曰:五星奠位,宜有贤者出。几天后他来到了百丈峰,访仙人遗踪,观紫台丹井,诗兴勃发留下了《百丈山记》、《咏葛仙峰》、《万安野馆》等诗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