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全国劳动模范黄贵平的先进事迹在医药行业引发广泛关注。从1995年踏入江西南昌济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(现华润江中下属公司)起,黄贵平在制药领域已深耕整整三十个年头。从初出茅庐的“技术小白”,到如今独当一面的质量技术总监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。
回溯1998年,在研发妇科新药双橘颗粒时,黄贵平就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那个初春的夜晚,实验室灯光长明,桌上堆积如山的200多份实验记录、千余份参考文献,见证了项目的艰难起步。由于新药研发需频繁接触女医生和患者,当时腼腆青涩的他,交流时难免局促。但在向老专家请教并看到患者痊愈后的笑容后,他抛开杂念,全心投入研发。终于,在1998年开始研发的九年后,双橘颗粒斩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,为子宫肌瘤患者带来希望。
在黄贵平的职业生涯中,成果丰硕。他主持申报双橘颗粒等10余项政府资助项目,累计获批扶持资金超1000万元;牵头研发12个新药获批上市,成功攻克多项行业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在2019年,面对主要药材成分鉴别不明显的问题,他带领由70后资深骨干与90后新生力量组成的团队,经过数百次实验验证,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样生产,成功找到解决方案,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。他始终坚信“质量是制药人的底线,更是对患者的承诺”。
秉持着方便患者的初心,2008年,黄贵平主导研发的国内独家品种“川贝枇杷胶囊”成功上市,并持续优化工艺。2022年,该产品经省级评价专家组鉴定,关键技术实现重要创新,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,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。
不仅如此,黄贵平在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。在青藏高原,他运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守护川贝母的道地性;在智能化生产基地,新厂区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得到2024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嘉宾的称赞。这些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成果,为中药走向世界搭建起智能化、标准化的桥梁。
黄贵平的办公桌上,玻璃板下压着他亲手书写的座右铭:“贝母苦寒甘,匠心铸药魂。”三十载春秋,他坚守岗位、勇于创新,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,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