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陂乡党委书记陈雪华与村民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经验
望着金灿灿的果实,村民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
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(记者 黄多亮 方童 报道)山上的橘子熟了可以采摘了,田里的双季稻也有了好收成,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之中……混泥土的搅拌声,稻田里的收割声,村民的笑声……每一种声音、每一个场景都在感染着大家。在乐安县罗陂乡罗陂村,靠着政府精准帮扶与自己辛勤劳作,许多贫困户摆脱了以往窘迫的生活状态,正逐步走上致富之路。
烤烟改变命运
罗陂村是一个大村,有人口3800多人,以陈姓居多。这里村民世代务农,仅靠几亩土地种粮食为生。有一部分村民生活贫困,属于政府精准扶贫户,陈发群就是其中的一个。近年来,在当地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中,陈发群一甩贫穷的帽子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当年,陈发群靠出外打工为生,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维持一家的生计。家里一栋老房子年久失修,属于危房之列,小孩上学读书时,竟连学费都交不起,属于典型的贫困户。后来,罗陂乡政府把他纳入精准扶贫对象,帮助他进行产业发展,帮扶他走上致富的道路。起初,通过政府引导,帮助他试种了几亩烤烟,尝到甜头后,第二年便加大了烤烟种植面积。
随着罗陂乡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和逐步推广,陈发群开始摸索烤烟种植。经过两年的试验,每年五六万元的收入让他尝到了种烟的甜头。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转移,留下了不少闲置耕地,这让陈发群找到了致富的突破口。罗陂乡政府帮他流转了村里35亩闲置耕地,由于气候较好和种植技术到位,他家的烟叶每年可实现增收10多万多元。如今,他盖了两栋楼房,两个儿子也先后成家。
近年来,该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,利用当地资源优势,把烤烟生产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。
罗陂乡党委书记陈雪华说:“现在罗陂村里的楼房一栋接一栋,全村现已形成规模种植的有10多户,烟农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5万元,最低的也有3万多元,部分农户用不到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。”
乡村焕然一新
“以往村民盖房随意建,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,妨碍了村庄的发展,严重影响村容村貌。”罗陂乡乡长吴刚介绍,“因为缺少规划和引导,大家建房都往村庄外围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建,村庄建设布局杂乱无章,时间一长,老村就逐渐变'空',形成了'空心村'。旧房的留存,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形象,而且浪费土地”。
今年,罗陂乡党委、政府借助建设新农村和开展“美丽乡村建设契机,以“空心村”综合整治为切入点,抓好村庄环境整治。按照“政府引导、群众主体、民主管理、自拆自建、和谐推进”的原则,实施“空心村”改造。遵照统一规划、统一风格要求进行新建,并完善交通、绿化、排污、休闲等基础设施,打造规范村民建房、发展乡镇旅游、建设美丽乡村的典范。如今,该乡已经平整出1000多套宅基地,符合条件的村民只要通过申请,就可立即办理好相关建房手续。
陈雪华称,采取村里统一规划,解决道路等公共设施问题,大力启动“空心村”治理工程,既改善村容村貌,又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,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。“空心村”整治后旧貌换新颜,为全面实施“空心村”整治工作树立了典型,为其他村的空心村改造提供经验,带动了全乡“空心村”工作的开展。
据了解,在开展空心村整治之前,该乡布置乡村干部进村入户,对危旧和土坯房进行初步的鉴定和统计,在掌握全乡危旧土坯房情况的基础上,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乡规划所、土管所、新村办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各村待整治的地段进行现场初步的规划,并召开专题会议,讨论实施的可行性,做到心中有数。部署全乡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动员,宣传该项工作的各项政策,改造拆除危旧土坯房的好处,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,认识到除旧立新、改善生活环境的好处。
如今,一眼望去,一栋栋崭新的房子井然有序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 “现在,村里干净又整洁,村级公路硬化、路灯、自来水、休闲广场等等一样不落,条件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啊。”村民陈根宝自豪地说。
科技助农致富
罗陂乡右源村地处山区,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可短短两三年的时间,这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“这变化就来自猕猴桃。”乡党委书记陈雪华告诉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。“为让农民摆脱贫困,在栽种中,由兴发农场给与村民每亩400元土地流转费,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每天可以赚到100元工资”。
原来,为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,增加群众收入。该乡右源村支书阙发生带领村委一班人,采取土地变股权、农民变股民、资金变股金的“三变”模式,运用合作社+农户的方式,成立了兴发农场合作社,流转村里大量的山地和荒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,种植猕猴桃。
右源村村民阙火生说,以前由于自己多病,是乡政府榜上有名的贫困户。从罗陂乡党委、政府引进来猕猴桃种植后,他两口子就到兴发农场干活,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,夫妻两就有将近6000元一月。同样是贫困户的陈明华,他家有三亩土地流转,光土地流转费每年就有1200元。平时两个大人在农场干活每个月就有5000多元,短短一年,陈明华就摆脱了贫困。
据了解,在开发式帮扶中,该乡先后派出10多个工作组20余名工作队员深入全乡8个村委会开展结对帮扶。各帮扶工作队坚持以民为本,以助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,加强科技配套服务,大力开展科技培训,以农民技术学校为平台,采取现场培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,举办培训班。使每户精准扶贫户有了1名掌握1至2门使用技术的人。
该乡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,着力抓好特色农业,全乡相继建立猕猴桃、板栗、李子、核桃、蜜桔等为龙头的经济果林基地 。为了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,罗陂乡党委、政府在扶贫中研究制定了扶贫目标管理考核办法,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,精准发力。实行乡村干部包村、村组干部、党员干部、致富带头人联系1至2户贫困户的办法全面落实“保对象、包任务、包项目”工作责任制,广泛开展了整村推进和结对帮扶工作。成立了组织机构,定人员、定项目、定责任,全程跟踪服务,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帮扶资金和项目。猕猴桃产业是罗陂乡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烤烟之后的又一绿色产业,该绿色产业又将成为该乡的经济增长点。